农业废弃物长出“小金条”
日前,记者走进灵璧县黄湾镇开源养牛专业合作社的牛舍,只见黄牛正在吃着由秸秆制成的饲料,饲养员王允田边喂料边打扫牛棚、搜集牛粪。
“这960多头牛是咱合作社的宝物,牛粪相同也是一笔财富。”合作社担任人李强说,搜集的牛粪发酵后饲养蚯蚓,仅出售蚯蚓一项每年就能增收100多万元,所以蚯蚓有“小金条”之称。
李强和记者说,牛的饲养本钱并不高,饲料主要是由秸秆发酵制成的“压缩饼干”和“面包草”,但牛粪怎么样处理令他头痛。在农业部门的引导下,李强尝试用牛粪饲养蚯蚓,构成了“秸秆养牛—牛粪养蚯蚓—渣料构成有机肥”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形式,不只处理了“老大难”问题,每年还能增收百万元。
在加工车间,一排排发酵的牛粪呈长方形堆积在一起,足有50多亩,下面就成长着蚯蚓。乡民付春侠担任维护这些蚯蚓,每天可收取70元的薪酬。
“咱们饲养的蚯蚓成长快、质量好,招引了全省各地的客商。”李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一亩蚯蚓每年产值约1500公斤,每公斤可卖20元左右,每亩每年收益约3万元,而培养蚯蚓后的渣料仍是一种有机肥,可栽培瓜果蔬菜。
黄湾镇党委委员郭续松介绍,该镇依托肉牛饲养,打造了占地380余亩的循环产业基地,集秸秆收储、饲料加工、养牛、蚯蚓饲养、蔬果和粮油栽培于一体,完成资源循环使用,推动高效生态农业。
近年来,养牛大县灵璧县安身资源禀赋,全力开展循环经济,探究出“秸秆+肉牛+蚯蚓+蔬果、粮食”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开展新形式和“畜禽饲养+加工—畜禽粪便+废菌棒—菌菇—有机肥—农作物”植物、动物、菌物“三物循环”农业开展形式,不只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,还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,完成经济、生态、社会效益和谐优化。